第5~6节
陈霭(5)
陈霭给自己定的“小人”罪名,在听说了小张的悲惨遭遇之后,就自动上升到了“罪魁祸首”的级别。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小张的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是个大学老师,前些年公派出了国,把小张也办了出去。他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是个心眼活泛的人,在国内时是她追小张,因为小张人长得不错,又是医生,家庭条件也很好。但一出国,小张就什么优势都没有了,长得比他好的老外多了去了,一抓一大把,小张的英语不好,想做医生又通不过美国的boardexam,(俗称“考板”),想读书又通不过GRE(俗称“鸡阿姨”),最后千辛万苦才在一个大学的实验室找了个实验员的工作,收入很低,也没什么前途。他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就跟他离了婚,跟一个白人跑了。
这个故事在外人看来跟陈霭毫不相干,不然人家也不会告诉她了。但不知为什么,陈霭却觉得小张的悲惨命运是她造成的。从她拒绝小张的追求,到小张被老婆抛弃,这中间肯定有一连串因果关系,一因一果,一因一果的,就果到她身上来了。
但这中间究竟是个什么因果关系,如何推导的,使用的是什么逻辑,她没明确想过,她只是凭直觉知道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她陈霭。
她忘了是从哪里听来过这么一句话:“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虽然她不知道这是谁的名言,但她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因为她就是这么个看法,天下人负她,那没什么,在心里咒骂几句,或者大哭一场,也就过去了。以后还可以当成一个借口,想骂人的时候,就把那些负了她的人拖出来骂一通。但如果她负了天下人,那就该天下人骂她了,亏心的感觉会像个石头压在她身上,让她活得不安心。
当初她那么果决生硬地拒绝了小张,但心里并没有负人的感觉,因为那时她是站在小李的角度想问题的,所以觉得负人的是小张。想想看,人家小李喜欢他,托人过话给他,如果他不喜欢小李,那就直截了当告诉介绍人,干嘛要答应跟人家小李“接触接触”呢?接触了几次,又说喜欢的是介绍人,这种行为难道还不算负人?
陈霭差点就要用上“玩弄女性”几个字了,但不知怎么没舍得用,只用了个“负人”。既然小张那时负了人,那么陈霭站在小李一边对付小张,就是最大的义气。如果她身为介绍人,竟然答应了小张的追求,跟小张谈起恋爱来,那就负了小李了。
但现在感觉就不同了,小李早已从画面里彻底消失了,连小张的老婆都从画面里消失了,只剩下小张和她自己。在她跟小张两人当中,只能是她负小张。她负了人家不说,现在又求上门去,让人家去接机,不知道小张会不会在心里骂她“玩弄男性”?
陈霭忍不住又在赵亮面前咕哝了几回,也不是跟赵亮探讨什么,只是一种“半自言自语”。她有这么个习惯,一个人闷在心里想问题,总像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来,一定要说出来了,才觉得舒服,也许不能把一团乱麻理顺,但可以把窝在心里的一口气吐出来。
但如果她自说自话,那就变成“全自言自语”,太神叨叨了,所以她爱在赵亮面前咕哝咕哝,知道赵亮就像一面墙,任凭她怎么咕哝,也不会有反应。
两夫妻这些年,彼此都把对方的脾性摸透了,赵亮知道她咕哝并不是在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他该干嘛干嘛,权当她在自言自语的。
陈霭觉得赵亮最大的用处,就是做她咕哝的对象,他是她丈夫,跟她住一个屋,他有责任和义务听她咕哝,不然的话,她真想不出她要个丈夫干什么。
在小张这件事上,陈霭因为被赵亮嘲笑过,所以不敢再提陈谷子烂芝麻了,只提田里还没收上来的新谷子和新芝麻:“我看我还是自己叫个出租车算了吧,应该也要不了多少钱—”
“说好了叫小张去接机,怎么又想到叫出租呢?钱多了烧得慌?你这次出去本来就没多少钱,你们单位还要等你回来后再给钱你,你得拿多少钱出来先垫上啊!你这么不知道节约,把家里一点钱都花光了—”
陈霭正“半自言自语”呢,突然听到一向不发声的墙突然说起话来,吓了一跳,愣在那里。
赵亮此刻有兴趣接一句嘴,主要是因为陈霭在咕哝出国的事。如果是别的事,你给他十个耳朵,他都会是十个耳朵进,十个耳朵出。赵亮经常对人夸耀这点,说做丈夫的遇到陈霭这种爱咕哝的老婆,要是不练就这份“充耳不闻功”,那还不早就被老婆咕哝出神经病来了?
但在出国问题上,赵亮即使不比陈霭更热心,至少跟她一样热心。他一直都很想出国,不想出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果不想出国,他干嘛研究中国民族乐器在国外的传播?当初选这个课题,就是老谋深算了的,是为了能出国去搜集资料,不然谁有兴趣管民族乐器在国外是怎么传播的?在中国怎么传播的都没兴趣!
以前赵亮没指望过陈霭会在他之前出国,他一直以为陈霭这辈子只能靠他出国了,他好歹也是个大学副教授,又在读博士,应该比陈霭一个本科生更容易出国。结果没想到陈霭居然率先捞到了一个出国的机会,真是“憨人有憨人的造化,懒人有懒人的福气”。
刚开始赵亮没把这当回事,陈霭出国半年,这么短的时间,恐怕还没等赵亮把探亲手续办齐全,她的半年期限就到了。但一些内行人士告诉赵亮,先不要计较时间长短,重要的是先出去,只要人在美国了,变通就容易了,半年可以延成一年,一年可以延成两年,到最后,就永久性地呆在美国了。
内行人告诉他说:“人家美国人不知道有多喜欢中国的民间玩意呢!你以为美国人喜欢你高鼻子凹眼睛?你省省吧!人家那鼻子没你高,眼睛没你凹?你要想在美国吸引眼球,就要搞点美国没有的东西—”
还有人告诉他说:“你放心,美国最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不说别的,你就算到地铁去演奏行乞,都能赚不少钱。我认识一个人,是弹古筝的,在美国开班授课,行情好得很,赚得缸满钵满。”
赵亮听多了这些“过来人”“过去人”讲的搞民乐的人在国外发财的故事,不禁热血沸腾,恨不得一脚跨到美国去,开班授课,教那些洋人吹笛子,赚个田满堰满。
赵亮的耳朵就像支起了天线的收音机一样,专门调到了出国的频道,凡是关于出国的,他的天线都能接收到,其他的,权当噪音,彻底过滤。
赵亮不快地问:“小张不肯去接机了?”
“他没说不肯,是我自己在考虑,怕给他添麻烦—”
“这有什么麻烦的?美国人都有车,开车跑趟机场算个什么?”
“我怕影响他照顾孩子—-”
“你是按他说的买的票,中午到那边,不早不晚,这不就结了?”
“人家这是讲客气,肯定是有麻烦,或者有顾虑才会这样说—”
“让他老婆看孩子不就结了?”
陈霭迟疑了一阵,终于把小张的悲惨故事讲了出来,这回轮到赵亮哑然了。过了一阵,赵亮才从牙缝里迸出一句:“女人都她妈的是些势利眼!”
陈霭生怕赵亮把她也当“女人都她妈”了,赶快声明:“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做出这种事来的—”
赵亮破天荒第一次操办起陈霭的事来,亲自出马为陈霭找接机的人,先是找到B大的祝老师,在C大做访问学者。但祝老师说他没车,没办法接机,说等陈霭到了C大了,他可以带她到各处去逛逛。
这回轮到赵亮咕哝:“怎么中国人一出国就变得这么小气了呢?我听说美国那边旧车只要几百美元就能买到—”
赵亮还找了个美国教授,C大的,是通过一位袁老师联系上的。
陈霭听赵亮说要叫美国教授来接机,马上表示反对:“算了算了,你别瞎折腾了,怎么好麻烦人家美国教授来接我?我是拜师学艺去的,是去给人家当学生的,哪里有让老师接学生的道理?”
“你又不是滕教授的学生,怕什么?”
“滕教授?是中国人啊?”陈霭还是觉得过意不去,“不管怎么说,我不能让人家堂堂的美国大学教授做我的车夫—”
后来证明陈霭完全不用这么使劲推脱,因为人家滕教授根本没工夫来接机,也跟祝老师一样,说以后会来看望陈霭,这次就叫她找别人接机或者自己坐出租吧。
空喜欢了几场之后,陈霭又回到了原地。想退了小张的约,自己去坐出租,又有点说不出口,怕小张以为她有神经病,最后只好厚起脸皮,黑起心肠,小张就小张吧,大不了多买些礼物送他就是了。
陈霭飞美国的航班在E市就入关了,她办了手续,转乘去D市的飞机。到达D市的时候,时间不早不晚,正是中午。
她下了飞机,随着人流走到一个大厅,正在到处张望,看应该到哪里去取行李,就听到有人用地道的A市话嚷道:“陈霭,看这边!”
这一声,有石破天惊的效果。一是因为大厅虽然人多,但并不嘈杂,挺安静的,突然有人这么粗声大嗓地一嚷,效果空前。二是因为陈霭已经很久没听人叫她“陈霭”了,一般都是叫她“陈大夫”,父母叫她小名,赵亮叫她“喂”,没想到在美国会有人叫她“陈霭”。
她循声望去,看见了小张,差点认不出来!印象里小张是很高的,但眼前这个小张好像长缩了似的,只把一张脸长大了许多,仿佛这些年的营养都供给脸部了。
她不知道应该叫他什么,以前都是叫名字,但这么多年没来往,连名字都觉得生疏了。
小张走上前来,自我介绍说:“我张凡啊,认不出来了?”
“认得出来,认得出来—”
两人握手也不是,拥抱也不是,很无聊地站那里聊了几句,小张就说:“走,我们去取行李,我的车停在按小时收费的地方,如果我们赶在头一个小时内走掉,就不用交停车费—”
陈霭跟着小张在人群里乱穿,小张好像也不太熟悉机场,摸索了一阵,终于来到取行李的转盘前。又摸索了一阵,才找到陈霭航班的转盘。
两人站在转盘旁等行李,闲聊一些无油无盐的话题,小张不停地看表,看得陈霭心里发毛,心想停车费一定很贵,待会一定要抢着付停车费,不能让人家小张破费。
一直等到所有的人都走光了,还没看见陈霭的行李出来,两人都急了。陈霭说:“怎么回事?我的行李搞丢了?那怎么办?我什么东西都在那两个箱子里,给你带的礼物也在箱子里—-”
小张也有点茫然,这里问那里问,终于找到了航空公司设在机场的办事处。陈霭看小张很费劲地跟办事人员交涉行李的事,感觉小张的英语也不咋地,比她当然要强一些,但出国这么多年了,还这个水平,说明英语相当难学,她已经开始发怵了。
交涉了好一阵,双方又是比划又是书法展览的,才搞明白陈霭的行李还没到。但航空公司方面表示一定会到的,不过就是晚一点罢了。到底晚多久?办事员也不知道,只叫他们留下电话号码,说行李一到就给他们送过去。
陈霭刚到,还没电话号码,只好把小张的号码留下。
艾米:陈霭(6)
陈霭今生最远途的一次旅游旗开得败开门黑,让她心里好不烦恼!
要知道,她那两个箱子里可装着她到美国来的全部家当啊!她的锅盆碗盏们在箱子里,她的衣裤鞋袜们在箱子里,她的被子(没有“们”)也在箱子里,连她带来做最初三天口粮的康师傅快餐面们都在箱子里。可以说她那两个箱子就是她随身携带的半个家,放大了说,则是她带来的一片中国!
那两个箱子,她收拾了差不多两个月,签到证之后就买了,放在家里,不时放点东西进去,又不时拿点东西出来,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精打细算,排列组合,力求将美国之行所需的物资全部塞入。塞了这么两个月,已经塞出感情来了。
现在她人到了,箱子却没到,仿佛把两个密友走丢了一样,心中万分失落。最糟糕的是,箱子没到,她连换洗的内衣裤都没有!还不知道箱子哪天才能送到,甚至不知道送不送得到。她忍不住担心地问:“箱子还—找不找得回来?”
“找肯定是能找回来的,找不回来航空公司会赔你,就是麻烦一点—。”小张看看表说,“我们走吧,原来以为接到你就可以走人的,哪里知道出了这档子事—”
陈霭想起他说过照顾孩子的事,心里一慌,不知道当爹的出来这么长时间,家里孩子有没有人照顾?她不好打听他家里的事,只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你了,都怪我,都怪我—”
两人走出候机厅,来到机场的停车场,坐进小张那辆半新不旧的汽车。小张说:“你把地址给我—”
陈霭赶紧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找出地址,恭敬递上。这是她通过“C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BBS找到的住处,跟人合住,但有自己的房间,只共厨房和洗手间,同住的是个在C大读书的女学生,叫小杜。
小张看了地址,说:“噢,我知道这个地方,离C大挺近的,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不过那块不大安全,你怎么想到跑那里去住?”
陈霭一听说那块不安全,眼前就闪现出一些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凶杀镜头与警匪枪战镜头,耳边有子弹的嗖嗖声,不禁担心地问:“那块不安全啊?我在网上看到那块离C大近,想着上班可以方便一些,没想到—大学附近还不安全?”
“大学附近最不安全。”
“啊?那—怎么办?”
“不怎么办。你没车,也只能住在C大附近。”
车开到机场的出口,小张按下车窗,把停车牌从收费的小窗口递进去,过了片刻,收费亭的屏幕上显示出“$6.00”的字样。陈霭连看几遍,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确信是六美元,而不是六百美元,不由得舒了口气。当时看小张那个紧张模样,她还以为停车费会是个天文数字呢!
她一直在惦记着付停车费的事,老早就把钱包掏了出来,捏在手里,现在看到数字,马上从包里拿出一张二十美元的钞票递给小张。
但小张正全神贯注地跟收费人说话,根本没注意她递过去的钱。收费的是个黑女人,说的什么陈霭听不太懂,但小张说的英语虽然磕巴,她反而句句都能听懂。她听见小张在对收费的人讲行李丢失的事,大意是说如果不是行李丢失,他就用不着在停车场停那么久的车,所以这停车费不该他交,该航空公司交。
收费的人是坐在封闭的玻璃小亭子里的,说话的声音好像是由扩音器传出来的,瓮声瓮气的,特别不好懂。陈霭一句都没听清那个收费的女人在说什么,但她能看见横在车前的那根杆子没有扬上去,知道黑女人跟小张的看法有着天壤之别。现在黑女人是统治阶级,手里掌握着那根栏杆,他们的车既不会钻杆,又不会跨栏,只能等到黑女人开恩才能离开机场。
俗话说,“人在矮栏处,不得不交钱”,陈霭再次把手里的美元递给小张:“就交了吧,我这儿有—”
但小张不理睬她,继续跟那收费的女人争执。后面跟来的车已经好长一串了,有的竟然不耐烦地按起喇叭来。陈霭觉得那些人肯定是在按她喇叭,但那收费女人的理解显然又有天壤之别,终于扬起了栏杆。
这个小插曲极大提高了小张的情绪,一扫方才满脸的阴霾,有点得意地对陈霭说:“这是你到美国的第一课:对美国人,就不能讲客气,他们是些欺软怕硬的家伙。如果那女人今天非得让我付这六块钱不可,我就去告她种族歧视—”
从机场到陈霭的住处开了半个多小时,两个人没怎么说话。陈霭是个怕冷场的人,跟人出去一般都会找点话题聊聊。但跟小张似乎没什么可聊的。聊生活,又怕触动了小张婚姻不幸那根弦;聊工作,又怕触动了小张职场失意那根弦;夸了两句小张的车,小张不领情,说“这破车,哼”;贬了两句D市的高速公路,小张不答应,说:“再不咋地,总比国内强,至少不收费。”
陈霭自惭形秽,遂不再啰嗦,老老实实坐车里,假寐。
到了陈霭的住处,运气不错,虽然比预定的时间晚到了几个小时,但同屋小杜正好在家,不过正挂在电话上,接待陈霭都只用眼神进行,小杜微笑着大力眨巴了几下眼睛,大约是“欢迎你”的意思,然后一招手,把陈霭带到一个房间门前,指指房间,再指指陈霭,大约是“这就是你的房间”的意思。做完这两招,小杜就隐身到自己房间继续打电话去了。
小张陪陈霭里里外外看了一下,说:“这房子还行,我刚到美国来的时候,住的比这差多了,反正你就半年,凑合一下就过去了,就是这块比较乱,你要小心点。”小张又看看表,说,“对不起,我家里还有事,我得回去了—”
陈霭听说小张要走,心里居然产生了一点依依不舍的感觉,在D市这个茫茫人海里(虽然没看见几根人毛,但除了“人海”这个说法之外,陈霭还真想不出一个更富诗意的词儿来),小张就是她唯一的一根稻草了。但想到人家小张的孩子还等在家里,今天接机已经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了,再抓着人家不放,就没天理良心了,只好说:“你快回去吧—今天多亏你了,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这个地方。等我的行李到了,我再把给你带的礼物送过去—”
小张走后,陈霭才开始仔细打量自己将要居住半年的这个窝,是套两室一厅的公寓房,地上铺着地毯,墙壁刷得洁白,但没什么装修,也没什么家具,真的称得上“家徒四壁”。她房间里空荡荡的,没床,什么都没有,就一个走得进人的衣橱,像个小房间,她走进去看了一下,沿着墙有两道横杆,横杆上挂着几个衣架。虽然衣架上空荡荡的,但在这家徒四壁的环境中,也给了她一点“家”的感觉。
厨房则是厨徒四壁,几乎没有炊具,但有很多的储物柜,头顶上沿着墙一溜,跟灶台平齐的还有一溜。这两溜柜子很合陈霭的意,她最喜欢厨房里柜子多多了,因为她厨房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东西,无论多少柜子她都能塞满。
她四处查看了一通,觉得房子还比较令人满意,就是行李没到这点太烦人,不然的话,她此刻应该是打开箱子,把衣服挂起来,把锅子拿出来做饭,那就很有“一户人家”的气氛了。噢,还没米,但至少可以烧点水,煮包快餐面吃吃。快餐面是“过来人”叫她带的,说你初到美国的那几天,没米没面的,不能做饭,只能吃面包,一定要带几包快餐面,打发头几天。
想到快餐面,她才发现肚子好饿啊。刚才在路上她就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了,想提议去吃个饭,又怕耽误小张更多的时间,想提议去超市买点食物,也因为怕耽误小张而没有开口,就这么私奔一般地从机场逃到了这里。
她想等小杜打完电话了,向小杜打听一下附近的情况,比如商店在哪里,公车站在哪里等等,然后出去买点吃的用的。她见小杜这么年轻,都敢一个人住在这里,心想也许这块没小张说的那么凶险。
小杜一直在打电话,陈霭不好意思打断人家,只好坐在客厅的一个旧沙发上等候。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肚子更饿了,搞东西吃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可别到美国的第一天就饿死掉了,那就成了千古笑谈了,在哪里不好死,还专门跑到美国来死?而且是饿死?那还不如直接跑非洲去。
她走到小杜房间门口,但里面已经没有讲电话的声音了,她不知道小杜是睡觉了,还是出去了。犹豫了片刻,她敲了敲门,没人回答。她大着胆子推开房门看了一下,没人,小杜肯定是出去了。
她只好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刚打开门,就听到节奏声跟强的音乐,那个咚咚的节奏,像把包了棉花的锤子,一下一下都敲到心上,很震动,但不疼。她四处张望了一下,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辆黑色的汽车,几个深色男站在车边,车色,肤色,夜色,融为一体,如果不是那几个人白得发亮的牙齿,白的发亮的鞋子,还真看不出那里竖着几个人。
那几个人仿佛听见了她的开门声,齐刷刷地向她这边望过来,过了片刻,还都向她这边走过来了。看那打扮,都像是街头混混,全身就一个“垮”字概总,帽子垮垮的,裤子垮垮的,人也垮垮的。裤腰垮到了髋关节以下,露出大量五花肉,连内裤都露出巴掌宽的一道;裤裆垮到了膝盖以下,让人担心他们连条沟都跨不过去;裤腿相应往下垮,裤脚堆在脚周围,像驾着两团云。真亏了他们!穿得这么不方便,走路还能走出霹雳舞步来,一踮一踮的,像是踩在波浪上,失重且波浪起伏。
陈霭吓得退回自己的屋子,手脚发软,这感觉她今生还才第二次体会到。第一次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女生告诉寝室的人,说昨晚有个男人跑进她们寝室来了,站在她床前,把她吓得差点尿床。
其他人都问那女生干嘛不大声叫唤起来,把大家都搞醒,赶跑那个流氓呢?
那女生说她吓呆了,叫不出声。
陈霭当时没说什么,但心里万分瞧不起那女生,心想如果让我碰见那男人,肯定跳将起来,大喊大叫跟他搏斗,打不死他,吓也要吓跑他。
结果第二天晚上,那男人又来了。那时陈霭已经睡了,朦胧中听到有人小声说:“他又来了!他又来了!”。
陈霭想跳起来跟那人搏斗,但她发现自己手脚发软,连钻出被子的力气都没有,想大声喊叫,但发现自己嗓子失音,连“救命”都喊不出来。这下她才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那以后,她就没脸再装“陈大胆”了。
今天是她第二次感到手脚发软,连栓门的力气都没有,只好靠在门上,算是顶着门,心里后悔万分,天啦!怎么选中了这么个地方?当时在网上看到的公寓照片挺不错的呀!说不定小杜为了找到合住的人,上了张假照片,骗了她这个在美国两眼一抹黑的傻瓜。
过了一阵,什么事也没发生,她才回过劲来,栓好门,回到自己房间,开始盘算今晚怎么个睡觉法。她原来准备就把被子铺在地上,先对付几天,然后到BBS上去看有没有便宜的床卖。但现在行李没到,被子也就没到,打地铺都没指望了。
她打开冰箱,想找点吃的东西,先填饱肚子再说,以后算钱给小杜,就像当年的老八路一样,先把老乡地里的萝卜刨出来吃了,再在地里留几块大洋,一张纸条,也不算违反军纪。
但小杜好像料到鬼子会进村一样,早已搞过了坚壁清野,冰箱里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只有个白塑料壶,装的可能是牛奶,还有几瓶不同颜色的液体,但没有固体食物。她不客气地倒了一点牛奶喝了,非但没止住饥饿,还有火上浇油的效果,胃部疼痛起来,像有一千只小手在胃里抓挠,威胁说:给不给吃的?给不给吃的?不给就抓烂你的胃!
她想起一句俗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她觉得这句话肯定是一个没饿过肚子的人瞎说的,遂将该俗语颠倒了一下,变成“失节事小,饿死事大”,然后鼓足勇气再次打开家门。
那几个深色男倒是不在那里了,但空气中仍然有危机四伏的味道。
陈霭给自己定的“小人”罪名,在听说了小张的悲惨遭遇之后,就自动上升到了“罪魁祸首”的级别。
据消息灵通人士说,小张的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是个大学老师,前些年公派出了国,把小张也办了出去。他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是个心眼活泛的人,在国内时是她追小张,因为小张人长得不错,又是医生,家庭条件也很好。但一出国,小张就什么优势都没有了,长得比他好的老外多了去了,一抓一大把,小张的英语不好,想做医生又通不过美国的boardexam,(俗称“考板”),想读书又通不过GRE(俗称“鸡阿姨”),最后千辛万苦才在一个大学的实验室找了个实验员的工作,收入很低,也没什么前途。他老婆(唉,应该叫“前妻”了)就跟他离了婚,跟一个白人跑了。
这个故事在外人看来跟陈霭毫不相干,不然人家也不会告诉她了。但不知为什么,陈霭却觉得小张的悲惨命运是她造成的。从她拒绝小张的追求,到小张被老婆抛弃,这中间肯定有一连串因果关系,一因一果,一因一果的,就果到她身上来了。
但这中间究竟是个什么因果关系,如何推导的,使用的是什么逻辑,她没明确想过,她只是凭直觉知道罪魁祸首不是别人,就是她陈霭。
她忘了是从哪里听来过这么一句话:“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虽然她不知道这是谁的名言,但她觉得这话说得太好了,因为她就是这么个看法,天下人负她,那没什么,在心里咒骂几句,或者大哭一场,也就过去了。以后还可以当成一个借口,想骂人的时候,就把那些负了她的人拖出来骂一通。但如果她负了天下人,那就该天下人骂她了,亏心的感觉会像个石头压在她身上,让她活得不安心。
当初她那么果决生硬地拒绝了小张,但心里并没有负人的感觉,因为那时她是站在小李的角度想问题的,所以觉得负人的是小张。想想看,人家小李喜欢他,托人过话给他,如果他不喜欢小李,那就直截了当告诉介绍人,干嘛要答应跟人家小李“接触接触”呢?接触了几次,又说喜欢的是介绍人,这种行为难道还不算负人?
陈霭差点就要用上“玩弄女性”几个字了,但不知怎么没舍得用,只用了个“负人”。既然小张那时负了人,那么陈霭站在小李一边对付小张,就是最大的义气。如果她身为介绍人,竟然答应了小张的追求,跟小张谈起恋爱来,那就负了小李了。
但现在感觉就不同了,小李早已从画面里彻底消失了,连小张的老婆都从画面里消失了,只剩下小张和她自己。在她跟小张两人当中,只能是她负小张。她负了人家不说,现在又求上门去,让人家去接机,不知道小张会不会在心里骂她“玩弄男性”?
陈霭忍不住又在赵亮面前咕哝了几回,也不是跟赵亮探讨什么,只是一种“半自言自语”。她有这么个习惯,一个人闷在心里想问题,总像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来,一定要说出来了,才觉得舒服,也许不能把一团乱麻理顺,但可以把窝在心里的一口气吐出来。
但如果她自说自话,那就变成“全自言自语”,太神叨叨了,所以她爱在赵亮面前咕哝咕哝,知道赵亮就像一面墙,任凭她怎么咕哝,也不会有反应。
两夫妻这些年,彼此都把对方的脾性摸透了,赵亮知道她咕哝并不是在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他该干嘛干嘛,权当她在自言自语的。
陈霭觉得赵亮最大的用处,就是做她咕哝的对象,他是她丈夫,跟她住一个屋,他有责任和义务听她咕哝,不然的话,她真想不出她要个丈夫干什么。
在小张这件事上,陈霭因为被赵亮嘲笑过,所以不敢再提陈谷子烂芝麻了,只提田里还没收上来的新谷子和新芝麻:“我看我还是自己叫个出租车算了吧,应该也要不了多少钱—”
“说好了叫小张去接机,怎么又想到叫出租呢?钱多了烧得慌?你这次出去本来就没多少钱,你们单位还要等你回来后再给钱你,你得拿多少钱出来先垫上啊!你这么不知道节约,把家里一点钱都花光了—”
陈霭正“半自言自语”呢,突然听到一向不发声的墙突然说起话来,吓了一跳,愣在那里。
赵亮此刻有兴趣接一句嘴,主要是因为陈霭在咕哝出国的事。如果是别的事,你给他十个耳朵,他都会是十个耳朵进,十个耳朵出。赵亮经常对人夸耀这点,说做丈夫的遇到陈霭这种爱咕哝的老婆,要是不练就这份“充耳不闻功”,那还不早就被老婆咕哝出神经病来了?
但在出国问题上,赵亮即使不比陈霭更热心,至少跟她一样热心。他一直都很想出国,不想出国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如果不想出国,他干嘛研究中国民族乐器在国外的传播?当初选这个课题,就是老谋深算了的,是为了能出国去搜集资料,不然谁有兴趣管民族乐器在国外是怎么传播的?在中国怎么传播的都没兴趣!
以前赵亮没指望过陈霭会在他之前出国,他一直以为陈霭这辈子只能靠他出国了,他好歹也是个大学副教授,又在读博士,应该比陈霭一个本科生更容易出国。结果没想到陈霭居然率先捞到了一个出国的机会,真是“憨人有憨人的造化,懒人有懒人的福气”。
刚开始赵亮没把这当回事,陈霭出国半年,这么短的时间,恐怕还没等赵亮把探亲手续办齐全,她的半年期限就到了。但一些内行人士告诉赵亮,先不要计较时间长短,重要的是先出去,只要人在美国了,变通就容易了,半年可以延成一年,一年可以延成两年,到最后,就永久性地呆在美国了。
内行人告诉他说:“人家美国人不知道有多喜欢中国的民间玩意呢!你以为美国人喜欢你高鼻子凹眼睛?你省省吧!人家那鼻子没你高,眼睛没你凹?你要想在美国吸引眼球,就要搞点美国没有的东西—”
还有人告诉他说:“你放心,美国最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不说别的,你就算到地铁去演奏行乞,都能赚不少钱。我认识一个人,是弹古筝的,在美国开班授课,行情好得很,赚得缸满钵满。”
赵亮听多了这些“过来人”“过去人”讲的搞民乐的人在国外发财的故事,不禁热血沸腾,恨不得一脚跨到美国去,开班授课,教那些洋人吹笛子,赚个田满堰满。
赵亮的耳朵就像支起了天线的收音机一样,专门调到了出国的频道,凡是关于出国的,他的天线都能接收到,其他的,权当噪音,彻底过滤。
赵亮不快地问:“小张不肯去接机了?”
“他没说不肯,是我自己在考虑,怕给他添麻烦—”
“这有什么麻烦的?美国人都有车,开车跑趟机场算个什么?”
“我怕影响他照顾孩子—-”
“你是按他说的买的票,中午到那边,不早不晚,这不就结了?”
“人家这是讲客气,肯定是有麻烦,或者有顾虑才会这样说—”
“让他老婆看孩子不就结了?”
陈霭迟疑了一阵,终于把小张的悲惨故事讲了出来,这回轮到赵亮哑然了。过了一阵,赵亮才从牙缝里迸出一句:“女人都她妈的是些势利眼!”
陈霭生怕赵亮把她也当“女人都她妈”了,赶快声明:“你放心,我肯定不会做出这种事来的—”
赵亮破天荒第一次操办起陈霭的事来,亲自出马为陈霭找接机的人,先是找到B大的祝老师,在C大做访问学者。但祝老师说他没车,没办法接机,说等陈霭到了C大了,他可以带她到各处去逛逛。
这回轮到赵亮咕哝:“怎么中国人一出国就变得这么小气了呢?我听说美国那边旧车只要几百美元就能买到—”
赵亮还找了个美国教授,C大的,是通过一位袁老师联系上的。
陈霭听赵亮说要叫美国教授来接机,马上表示反对:“算了算了,你别瞎折腾了,怎么好麻烦人家美国教授来接我?我是拜师学艺去的,是去给人家当学生的,哪里有让老师接学生的道理?”
“你又不是滕教授的学生,怕什么?”
“滕教授?是中国人啊?”陈霭还是觉得过意不去,“不管怎么说,我不能让人家堂堂的美国大学教授做我的车夫—”
后来证明陈霭完全不用这么使劲推脱,因为人家滕教授根本没工夫来接机,也跟祝老师一样,说以后会来看望陈霭,这次就叫她找别人接机或者自己坐出租吧。
空喜欢了几场之后,陈霭又回到了原地。想退了小张的约,自己去坐出租,又有点说不出口,怕小张以为她有神经病,最后只好厚起脸皮,黑起心肠,小张就小张吧,大不了多买些礼物送他就是了。
陈霭飞美国的航班在E市就入关了,她办了手续,转乘去D市的飞机。到达D市的时候,时间不早不晚,正是中午。
她下了飞机,随着人流走到一个大厅,正在到处张望,看应该到哪里去取行李,就听到有人用地道的A市话嚷道:“陈霭,看这边!”
这一声,有石破天惊的效果。一是因为大厅虽然人多,但并不嘈杂,挺安静的,突然有人这么粗声大嗓地一嚷,效果空前。二是因为陈霭已经很久没听人叫她“陈霭”了,一般都是叫她“陈大夫”,父母叫她小名,赵亮叫她“喂”,没想到在美国会有人叫她“陈霭”。
她循声望去,看见了小张,差点认不出来!印象里小张是很高的,但眼前这个小张好像长缩了似的,只把一张脸长大了许多,仿佛这些年的营养都供给脸部了。
她不知道应该叫他什么,以前都是叫名字,但这么多年没来往,连名字都觉得生疏了。
小张走上前来,自我介绍说:“我张凡啊,认不出来了?”
“认得出来,认得出来—”
两人握手也不是,拥抱也不是,很无聊地站那里聊了几句,小张就说:“走,我们去取行李,我的车停在按小时收费的地方,如果我们赶在头一个小时内走掉,就不用交停车费—”
陈霭跟着小张在人群里乱穿,小张好像也不太熟悉机场,摸索了一阵,终于来到取行李的转盘前。又摸索了一阵,才找到陈霭航班的转盘。
两人站在转盘旁等行李,闲聊一些无油无盐的话题,小张不停地看表,看得陈霭心里发毛,心想停车费一定很贵,待会一定要抢着付停车费,不能让人家小张破费。
一直等到所有的人都走光了,还没看见陈霭的行李出来,两人都急了。陈霭说:“怎么回事?我的行李搞丢了?那怎么办?我什么东西都在那两个箱子里,给你带的礼物也在箱子里—-”
小张也有点茫然,这里问那里问,终于找到了航空公司设在机场的办事处。陈霭看小张很费劲地跟办事人员交涉行李的事,感觉小张的英语也不咋地,比她当然要强一些,但出国这么多年了,还这个水平,说明英语相当难学,她已经开始发怵了。
交涉了好一阵,双方又是比划又是书法展览的,才搞明白陈霭的行李还没到。但航空公司方面表示一定会到的,不过就是晚一点罢了。到底晚多久?办事员也不知道,只叫他们留下电话号码,说行李一到就给他们送过去。
陈霭刚到,还没电话号码,只好把小张的号码留下。
艾米:陈霭(6)
陈霭今生最远途的一次旅游旗开得败开门黑,让她心里好不烦恼!
要知道,她那两个箱子里可装着她到美国来的全部家当啊!她的锅盆碗盏们在箱子里,她的衣裤鞋袜们在箱子里,她的被子(没有“们”)也在箱子里,连她带来做最初三天口粮的康师傅快餐面们都在箱子里。可以说她那两个箱子就是她随身携带的半个家,放大了说,则是她带来的一片中国!
那两个箱子,她收拾了差不多两个月,签到证之后就买了,放在家里,不时放点东西进去,又不时拿点东西出来,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精打细算,排列组合,力求将美国之行所需的物资全部塞入。塞了这么两个月,已经塞出感情来了。
现在她人到了,箱子却没到,仿佛把两个密友走丢了一样,心中万分失落。最糟糕的是,箱子没到,她连换洗的内衣裤都没有!还不知道箱子哪天才能送到,甚至不知道送不送得到。她忍不住担心地问:“箱子还—找不找得回来?”
“找肯定是能找回来的,找不回来航空公司会赔你,就是麻烦一点—。”小张看看表说,“我们走吧,原来以为接到你就可以走人的,哪里知道出了这档子事—”
陈霭想起他说过照顾孩子的事,心里一慌,不知道当爹的出来这么长时间,家里孩子有没有人照顾?她不好打听他家里的事,只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耽误你了,都怪我,都怪我—”
两人走出候机厅,来到机场的停车场,坐进小张那辆半新不旧的汽车。小张说:“你把地址给我—”
陈霭赶紧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找出地址,恭敬递上。这是她通过“C大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BBS找到的住处,跟人合住,但有自己的房间,只共厨房和洗手间,同住的是个在C大读书的女学生,叫小杜。
小张看了地址,说:“噢,我知道这个地方,离C大挺近的,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不过那块不大安全,你怎么想到跑那里去住?”
陈霭一听说那块不安全,眼前就闪现出一些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凶杀镜头与警匪枪战镜头,耳边有子弹的嗖嗖声,不禁担心地问:“那块不安全啊?我在网上看到那块离C大近,想着上班可以方便一些,没想到—大学附近还不安全?”
“大学附近最不安全。”
“啊?那—怎么办?”
“不怎么办。你没车,也只能住在C大附近。”
车开到机场的出口,小张按下车窗,把停车牌从收费的小窗口递进去,过了片刻,收费亭的屏幕上显示出“$6.00”的字样。陈霭连看几遍,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确信是六美元,而不是六百美元,不由得舒了口气。当时看小张那个紧张模样,她还以为停车费会是个天文数字呢!
她一直在惦记着付停车费的事,老早就把钱包掏了出来,捏在手里,现在看到数字,马上从包里拿出一张二十美元的钞票递给小张。
但小张正全神贯注地跟收费人说话,根本没注意她递过去的钱。收费的是个黑女人,说的什么陈霭听不太懂,但小张说的英语虽然磕巴,她反而句句都能听懂。她听见小张在对收费的人讲行李丢失的事,大意是说如果不是行李丢失,他就用不着在停车场停那么久的车,所以这停车费不该他交,该航空公司交。
收费的人是坐在封闭的玻璃小亭子里的,说话的声音好像是由扩音器传出来的,瓮声瓮气的,特别不好懂。陈霭一句都没听清那个收费的女人在说什么,但她能看见横在车前的那根杆子没有扬上去,知道黑女人跟小张的看法有着天壤之别。现在黑女人是统治阶级,手里掌握着那根栏杆,他们的车既不会钻杆,又不会跨栏,只能等到黑女人开恩才能离开机场。
俗话说,“人在矮栏处,不得不交钱”,陈霭再次把手里的美元递给小张:“就交了吧,我这儿有—”
但小张不理睬她,继续跟那收费的女人争执。后面跟来的车已经好长一串了,有的竟然不耐烦地按起喇叭来。陈霭觉得那些人肯定是在按她喇叭,但那收费女人的理解显然又有天壤之别,终于扬起了栏杆。
这个小插曲极大提高了小张的情绪,一扫方才满脸的阴霾,有点得意地对陈霭说:“这是你到美国的第一课:对美国人,就不能讲客气,他们是些欺软怕硬的家伙。如果那女人今天非得让我付这六块钱不可,我就去告她种族歧视—”
从机场到陈霭的住处开了半个多小时,两个人没怎么说话。陈霭是个怕冷场的人,跟人出去一般都会找点话题聊聊。但跟小张似乎没什么可聊的。聊生活,又怕触动了小张婚姻不幸那根弦;聊工作,又怕触动了小张职场失意那根弦;夸了两句小张的车,小张不领情,说“这破车,哼”;贬了两句D市的高速公路,小张不答应,说:“再不咋地,总比国内强,至少不收费。”
陈霭自惭形秽,遂不再啰嗦,老老实实坐车里,假寐。
到了陈霭的住处,运气不错,虽然比预定的时间晚到了几个小时,但同屋小杜正好在家,不过正挂在电话上,接待陈霭都只用眼神进行,小杜微笑着大力眨巴了几下眼睛,大约是“欢迎你”的意思,然后一招手,把陈霭带到一个房间门前,指指房间,再指指陈霭,大约是“这就是你的房间”的意思。做完这两招,小杜就隐身到自己房间继续打电话去了。
小张陪陈霭里里外外看了一下,说:“这房子还行,我刚到美国来的时候,住的比这差多了,反正你就半年,凑合一下就过去了,就是这块比较乱,你要小心点。”小张又看看表,说,“对不起,我家里还有事,我得回去了—”
陈霭听说小张要走,心里居然产生了一点依依不舍的感觉,在D市这个茫茫人海里(虽然没看见几根人毛,但除了“人海”这个说法之外,陈霭还真想不出一个更富诗意的词儿来),小张就是她唯一的一根稻草了。但想到人家小张的孩子还等在家里,今天接机已经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了,再抓着人家不放,就没天理良心了,只好说:“你快回去吧—今天多亏你了,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找到这个地方。等我的行李到了,我再把给你带的礼物送过去—”
小张走后,陈霭才开始仔细打量自己将要居住半年的这个窝,是套两室一厅的公寓房,地上铺着地毯,墙壁刷得洁白,但没什么装修,也没什么家具,真的称得上“家徒四壁”。她房间里空荡荡的,没床,什么都没有,就一个走得进人的衣橱,像个小房间,她走进去看了一下,沿着墙有两道横杆,横杆上挂着几个衣架。虽然衣架上空荡荡的,但在这家徒四壁的环境中,也给了她一点“家”的感觉。
厨房则是厨徒四壁,几乎没有炊具,但有很多的储物柜,头顶上沿着墙一溜,跟灶台平齐的还有一溜。这两溜柜子很合陈霭的意,她最喜欢厨房里柜子多多了,因为她厨房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东西,无论多少柜子她都能塞满。
她四处查看了一通,觉得房子还比较令人满意,就是行李没到这点太烦人,不然的话,她此刻应该是打开箱子,把衣服挂起来,把锅子拿出来做饭,那就很有“一户人家”的气氛了。噢,还没米,但至少可以烧点水,煮包快餐面吃吃。快餐面是“过来人”叫她带的,说你初到美国的那几天,没米没面的,不能做饭,只能吃面包,一定要带几包快餐面,打发头几天。
想到快餐面,她才发现肚子好饿啊。刚才在路上她就已经饿得肚子咕咕叫了,想提议去吃个饭,又怕耽误小张更多的时间,想提议去超市买点食物,也因为怕耽误小张而没有开口,就这么私奔一般地从机场逃到了这里。
她想等小杜打完电话了,向小杜打听一下附近的情况,比如商店在哪里,公车站在哪里等等,然后出去买点吃的用的。她见小杜这么年轻,都敢一个人住在这里,心想也许这块没小张说的那么凶险。
小杜一直在打电话,陈霭不好意思打断人家,只好坐在客厅的一个旧沙发上等候。等着等着,就睡着了。
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肚子更饿了,搞东西吃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可别到美国的第一天就饿死掉了,那就成了千古笑谈了,在哪里不好死,还专门跑到美国来死?而且是饿死?那还不如直接跑非洲去。
她走到小杜房间门口,但里面已经没有讲电话的声音了,她不知道小杜是睡觉了,还是出去了。犹豫了片刻,她敲了敲门,没人回答。她大着胆子推开房门看了一下,没人,小杜肯定是出去了。
她只好一个人出去买东西,刚打开门,就听到节奏声跟强的音乐,那个咚咚的节奏,像把包了棉花的锤子,一下一下都敲到心上,很震动,但不疼。她四处张望了一下,看到不远处停着一辆黑色的汽车,几个深色男站在车边,车色,肤色,夜色,融为一体,如果不是那几个人白得发亮的牙齿,白的发亮的鞋子,还真看不出那里竖着几个人。
那几个人仿佛听见了她的开门声,齐刷刷地向她这边望过来,过了片刻,还都向她这边走过来了。看那打扮,都像是街头混混,全身就一个“垮”字概总,帽子垮垮的,裤子垮垮的,人也垮垮的。裤腰垮到了髋关节以下,露出大量五花肉,连内裤都露出巴掌宽的一道;裤裆垮到了膝盖以下,让人担心他们连条沟都跨不过去;裤腿相应往下垮,裤脚堆在脚周围,像驾着两团云。真亏了他们!穿得这么不方便,走路还能走出霹雳舞步来,一踮一踮的,像是踩在波浪上,失重且波浪起伏。
陈霭吓得退回自己的屋子,手脚发软,这感觉她今生还才第二次体会到。第一次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女生告诉寝室的人,说昨晚有个男人跑进她们寝室来了,站在她床前,把她吓得差点尿床。
其他人都问那女生干嘛不大声叫唤起来,把大家都搞醒,赶跑那个流氓呢?
那女生说她吓呆了,叫不出声。
陈霭当时没说什么,但心里万分瞧不起那女生,心想如果让我碰见那男人,肯定跳将起来,大喊大叫跟他搏斗,打不死他,吓也要吓跑他。
结果第二天晚上,那男人又来了。那时陈霭已经睡了,朦胧中听到有人小声说:“他又来了!他又来了!”。
陈霭想跳起来跟那人搏斗,但她发现自己手脚发软,连钻出被子的力气都没有,想大声喊叫,但发现自己嗓子失音,连“救命”都喊不出来。这下她才看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那以后,她就没脸再装“陈大胆”了。
今天是她第二次感到手脚发软,连栓门的力气都没有,只好靠在门上,算是顶着门,心里后悔万分,天啦!怎么选中了这么个地方?当时在网上看到的公寓照片挺不错的呀!说不定小杜为了找到合住的人,上了张假照片,骗了她这个在美国两眼一抹黑的傻瓜。
过了一阵,什么事也没发生,她才回过劲来,栓好门,回到自己房间,开始盘算今晚怎么个睡觉法。她原来准备就把被子铺在地上,先对付几天,然后到BBS上去看有没有便宜的床卖。但现在行李没到,被子也就没到,打地铺都没指望了。
她打开冰箱,想找点吃的东西,先填饱肚子再说,以后算钱给小杜,就像当年的老八路一样,先把老乡地里的萝卜刨出来吃了,再在地里留几块大洋,一张纸条,也不算违反军纪。
但小杜好像料到鬼子会进村一样,早已搞过了坚壁清野,冰箱里也没什么吃的东西,只有个白塑料壶,装的可能是牛奶,还有几瓶不同颜色的液体,但没有固体食物。她不客气地倒了一点牛奶喝了,非但没止住饥饿,还有火上浇油的效果,胃部疼痛起来,像有一千只小手在胃里抓挠,威胁说:给不给吃的?给不给吃的?不给就抓烂你的胃!
她想起一句俗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她觉得这句话肯定是一个没饿过肚子的人瞎说的,遂将该俗语颠倒了一下,变成“失节事小,饿死事大”,然后鼓足勇气再次打开家门。
那几个深色男倒是不在那里了,但空气中仍然有危机四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