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网 > 华人文学 > 《激情黄土地》在线阅读 > 激情黄土地(0)

激情黄土地(0)

    是为引。性急的朋友可以跳过去,直接从(1)开始阅读。无碍。

    陕西关中地区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而著称于世。这部书故事的发生、演绎在B县。即使这个处于渭河平原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僻远的县份,也号称拥有四圣八景,遍地皆文化。B县的四圣,第一仓圣,指文字始祖仓颉,其出生地在B县,县境内有仓颉庙,里面除碑石之外,还有众多古柏参天,千年乃至数千年树龄不足为奇,身临其境颇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深邃与源远流长。第二酒圣,指酿酒创始人杜康,县城西北不远处有杜康沟、杜康泉、杜康墓等遗迹能证明这位酿造始祖确是B县人。第三圣指雷公造碗,传说世居B县大雷公村的雷祥从制碗开始发明了上药釉的瓷器。在西人眼里,瓷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China(瓷器),今人说起瓷器首推江西景德镇,殊不知其发明地发明人皆在B县。第四圣指发明造纸术的蔡伦,蔡非B县人,但有记载证明他在B县境内槐沟河造出世界上第一张纸。至于八景,古人今人多有吟咏,其中一个版本如是:白鸡扑潭在河湾,南河夜渡无人船。西寺无僧钟自鸣,龙山晚照光明显。柳叶飘在衙门口,有影无塔在街前。石鼓石锣声震天,雁门积雪六月间。能看出所谓八景有虚有实,况经沧海桑田,有的已无迹可寻。从古到今,B县大地上曾演绎过春秋时期秦晋彭衙之战、明末王二起义和李自成七克B县、解放战争中的国共拉锯战等一场场兵家逐鹿的历史活剧。

    历史演进到西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笔者权且把B县东南方向一块黄土地作为舞台,让年轻的主人公在这里本色表演,尽管这舞台放到历史时空中去看小得微不足道。小人物小舞台,我们放大了看,也还精彩。

    黄河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古老沧桑的渭河从距离此处大约60公里的南面蜿蜒流过。遇到天晴能见度好,这里偶尔也能眺望到钟灵毓秀的西岳华山。往北,距离共产党打天下时创造的革命圣地延安百余公里而已。黄土地很厚实,但高低起伏变化频繁,到处沟壑纵横,很少见到广阔、平坦的高原地貌。渭河最重要的支流洛河自西北向东南将B县分为河南、河北两个部分。

    眼前呈现给诸位看官的是一片还算开阔、也颇显突兀的黄土地。

    我们不妨想象出一组影视画面:远处,从地平线上冒出一顶竹编的遮阳帽;遮阳帽一起一伏逐渐升高,次第露出一张脸、半个身子、整个身子;一个羸弱单薄的年轻人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从崎岖黄土路上走来的小伙儿太年轻,说他是孩子也没错,不过个头已经是大人的了,超过了一米七。面庞清瘦,脸色发白,浓眉下两只眼睛不大,但清澈有神,眼圈发青,是头天夜里没睡好觉的标记。他上身穿一件白色短袖衫,旧得发黄,下身是手工织染老布做的深蓝色裤子,脚上穿时尚的黄胶鞋和草绿色尼龙袜子,头上戴的竹篾帽子也是关中农村的流行色它比麦草编织的遮阳帽透风、凉爽。他肩上斜挎着一个草绿色的包,里面装着几本书。这年轻人整个装束打扮很土气,但又符合当时渭北农村经济条件下夏季的流行趋势。

    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便是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他的名字叫做赵春。

    春是我发表过的多篇小说的主人公。持续不断让春出现在作品中,反映出笔者的固执,也不全然是为了尊重那虚构的父母对孩子的命名权。给孩子取类似春这样的名字,也是当年渭北乃至全中国农村的流行色,尽管这样的名字用眼下的流行色来衡量不那么上档次。

    言归正传。春已经朝我们走来了。在以土黄为主要色调的这片高地,他迎着早晨的阳光,沐浴着和煦的清风,一步一个脚印朝我们走来了。春的脚步声振聋发聩,黄土地为之震颤。

    18岁的春刚刚结束了他人生的初始阶段幼年和上学读书,即将以成年人的身份走向另一阶段。这个尚显懵懂的小伙儿不知自己将走向什么样的未来,也不知前程光明与否,但他走得坚定。春从我们身边匆匆走过,他不理我们。他无法感知我们审视的目光,更不知道我们在若干年以后对他的关注。他走过这片突兀的高地,就会从我们视线里消失。他将走进渭北黄土塬上常见的胡同因多年雨水冲刷而形成的胡同状沟壑,里面往往有崎岖的路。他从胡同里一直走到白水河川最低处,经一座石拱桥过河,然后再走进另一胡同,上三里坡,就将进入他家所在的村庄。

    白水河是洛河的支流,是黄河的支流的支流的支流。B县得名与这条河有直接关系。

    我们还有必要交代一下春将要走进的村庄就把它叫做雷庄吧。一条主街道相对宽些,勉强可以开过一辆解放牌卡车。道路两旁地势稍低,算是水道,紧挨水道就是农户家门前的台阶。这里逢农历初五初十有集会,各类交易就这条街上进行。集总体规模很小,有人戏言说,集会时有野兔从街上跑过都没人去撵。另有几条更窄的巷陌纵横,毫无规律。民居一律黄土筑就的围墙,因年月不同或破败或相对完整,里面的建筑多为青砖窑洞,有的已历数百年而不衰。瓦房较少,多为殷实人家。最漂亮的一户大瓦房三进四合院是本村最大地主雷万堃家产,土改被没收,后来一直是村政权所在地。当今的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也就在这里办公。这个大队部是雷庄一个标志性建筑。

    雷庄另一鲜明标志当村当中的一棵古槐。渭北一带历来多有国槐、榆、樗(臭椿)、桑、香椿、苦楝、皂角等树种,后来引进生长较快的刺槐、泡桐较多,庭院里也有种桃、杏、核桃、枣的,村外地头多柿子树,松柏及柳树只栽在坟茔周围,柳多为送葬孝子手中所拄孝棍直接插在坟头长成。这些树种里面国槐松柏最为长寿,村里有千年柏,万年槐的说法。生长在雷庄主街道中段的那棵古槐据说已历千年以上,有敬德勒马看古槐的传说,曰唐将尉迟敬德曾在此树下驻马观望,西南方向有一断枝系敬德鞭打所致。此树主干需三人合抱尚有盈余,虽早已中空,但凭厚实的外壳树皮仍可支撑擎天巨枝,有两支分杈已经干枯,但仍有若干枝杈葳蕤茂密,整个树冠之大方圆数十里无可匹敌者,整个树身树枝之高远十数里外就可望见。古槐树跟前的若干户人家庄基宅院主动后撤三丈,树下的空地荫凉可供雷庄大队第三生产队全体社员开会之用,亦是男人们端老碗趷蹴吃饭谝闲传的地方。此树还有一奇,数年前中空的树干落入樗树种子发芽,生生长出一碗口粗的新树直指蓝天,形成槐抱椿奇观,与县北仓颉庙里的柏抱槐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民公社化后,有段时间第三生产队将催促社员出工开会的铁钟雷庄人称铃挂在古槐枝丫上,不料屡次三番发生铃核儿掉落砸伤打铃人的事情,后来有一次整个铃掉落摔成碎片,系铃的碗豆粗铁丝齐茬绷断,让人惊异。村里有雪髯齐胸老者说:你的那铃再没处挂啦,非要挂到老槐树上?村人恍然,将钟铃移到古槐附近苦楝树上,从此再无铃核儿掉落之类异事。文革开始,村里成立造反派组织,要在老槐树上架设高音喇叭,当时的大队党支部书记老辛说老古槐不敢冒犯,结果被造反派狠狠批斗,说他有封建迷信思想。为了表示不迷信,一青年造反派用青杠木镢把敲击老古槐,不料镢把当场折断,那癫狂的小伙胳膊竟疼得一个多月抬不起来。后来其母趁夜间无人,到老槐树下焚香磕头祈祷,青年造反派胳膊才得以痊愈。从此,村人就更视古槐为神树,不敢冒犯。

    雷庄还是人民公社驻地。公社机关最早设在村里雷家祠堂办公,后来祠堂破旧,方移至村西重修大院,带动得一条主要街道向西延伸,先后建起了农机站、供销社、信用社、粮站、中学、卫生院、兽医站、生猪收购站等等机构,以至于逢五逢十的集会也转移到了街面宽阔的新街。

    我们将追随赵春走进这个既是现实存在也是虚构的雷庄。

    我们的主人公是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展两、三年之后一个极其普通的回乡知识青年。

    时年公元一千九百七十二。